top_bar
menu bar

 Home >> 文摘 >> 最新推薦文章 >> 北美月刊- 09/2005
 
流行典當青春的年代     吳若權


  • 樹蔭所遮蔽的地方
  • 愛情沒有保證書
  • 汽車經銷商
  • 悲傷時,你會想到誰
  • 實至名歸
  • 網路時代,現代父母難為
  • 來到夢中的食物
  • 時事簡評 08-2005
  • 守得雲開見月明,且慢下手
  • 一切如常──九一一後重回紐約
  • 7.5星級大飯店

  • 從事行銷工作多年,最大的樂趣之一,是看到很多產品被成功地銷售到顧客的手裡。其中包括:產品設計的很用心,適切地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;或是宣傳方式很有創意,在很短的時間內家喻戶曉;有的是因為促銷方式很成功,讓本來不想花錢的人都動了心……每次觀察到成功的案例,都會令我十分感動。這個社會有這麼多的人,付出寶貴的心血,在研發產品時創造了自我的價值,接著透過行銷的過程,讓消費者從擁有或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滿足。

    但是這幾年來,市場的形態有很大的改觀。當我看到某些成功的行銷案例時,非但沒有感覺快樂欣喜,取而代之的竟是憂心忡忡。我指的是那些只針對年輕朋友、煽動他們過度消費的商品,它賣得愈好,我就愈擔心。

    尤其當我從總體的觀點做廣告研究,發現廠商大部分促銷的費用,都花費在對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訴求,只有比較少的部分是對成年人或老年人進行溝通,彷彿看到很多刻意的誘惑,伸向那些容易動搖的心靈,慢慢掏空他們的身體和靈魂,最後將導致整個消費經濟崩盤瓦解。

    有這麼嚴重嗎?

    雖然許多行銷大師都指出:現階段年輕人是最有購買力的消費群,在亞洲地區的現象尤其明顯。但我察覺:他們花費的金錢,很可能已經超出現階段自己所能負荷。香港媒體曾對年輕人「先駛未來錢」的現象再三提出警訊,台灣卻還在「You Be (日語預備)一下」的歡樂聲中,鼓勵年輕人以預借現金方式盡情消費。有一陣子,我常受邀參加本地電視節目「電視大銀行」的錄影,發現上電視求助的年輕人,有九成以上是刷爆信用卡、或還不起預借現金的利息而走投無路。

    不久之前,英國的《金融時報》曾刊出一篇標題為〈亞洲覺醒〉的文章,指出過去勤勞節儉的亞洲人漸漸迷戀上了奢侈的生活。

    傳統的亞洲人將大部分的收入儲存起來,而新一代的年輕人卻把花錢享樂當做生活必須的一環,甚至不惜以預支的方式,先享受再付款。

    精明的商人們,特地為這群被廣告刺激得慾望無窮的年輕人,設計了隨時可能刷爆的信用卡。接著,「預借現金」又旋即登場。年輕人消費的同時,表面上擁有了他們心中所要的商品,實際上卻增加了後半輩子必須償還的負債。這樣的經濟榮景,其實是曇花一現。

    這些被市場專家看好十分具有「購買力」的年輕人,自己並沒有足夠的財富,他們花的都是上一代的血汗錢、或自己借貸而來的錢。大部分的銀髮族其實是有錢但捨不得花,財務狀況還算不錯;倒是年輕人沒錢卻敢亂花,把今天的享受變成明天的負債。

    國際的趨勢應足為借鏡,台灣地區鼓勵年輕人預借現金的風氣卻方興未艾。第一張首創預借現金的「喬治瑪麗救急現金卡(George & Mary Card)」風光上市,提供新台幣一萬至三十萬不等的現金借貸,抓住不少臨時急用、但又不想低聲下氣向親朋好友借錢的年輕人。後來他們的廣告訴求又延伸為「實現夢想」,標榜「愛現就現,把夢兌現」的年輕品牌形象。

    另一家銀行推出「You Be」預備現金卡,它的廣告以年輕男女為主角,透過網路恐龍妹的趣味手法,取代了傳統的地下錢莊和當鋪,成為年輕人光明正大「調頭寸」的好去處。

    引誘年輕人消費,使負債累累的他們,在一片經濟不景氣聲中,換來暫時繁榮的假象。金融業者正為了借貸的業務量直線衝高而舉杯慶祝時,接踵而來的是積沙成塔的壞帳要處理,逼得他們不得不開始重新檢討核准年輕人辦卡及借貸的條件。

    根據香港青年協會的市場調查資料顯示:「十八至三十四歲的年輕人之中,擁有超過一張信用卡的人數過半,百分之十五的年輕人曾刷爆信用卡。」由於銀行從信用卡獲取的利潤頗高,各銀行面臨強大競爭壓力之下,紛紛打出奇招,以超低的循環信用利息或精美禮品招攬,希望更多大學生成為信用卡用戶。沒想到有些算盤沒有打好,許多年紀輕輕的香港大學生竟宣告破產。

    美國許多習慣「先享受、後付款」的年輕人,早就被自己沈重的負債壓得喘不過氣來。美國國會總審計署一份報告指稱:大約有一半的大學生畢業時,必須負擔一萬九千美元的學生貸款。美國研究集團(America Research Group)主席彼摩(C. Britt Beemer)估計:「即使他們到了三十歲,也很難降低債務。」

    從前的年輕人曾經為了究竟是「為工作而生活」或「為生活而工作」感到迷惑;如今答案已經非常明顯:未來的年輕人將是「為還債而工作」。

    知名理財專家博竇.薛佛在《七年賺到1500萬》書中,以古代巴比倫人已有類似現代銀行的機構為例,將自己當做抵押品來借款,如果還不起錢,就會被當成奴隸賣掉。

    無疑地,這是個流行典當青春的年代。轟動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新一代小說家深雪,創作多年後,最近以《第8號當鋪》一書再度席捲文壇。書中便是以「典當」的概念為主軸,描繪人性的貪婪與脆弱。故事裡有人專程前來第8號當鋪,以大腿、愛情、靈魂……等做為典當,換取錢財、技藝、或家人平安。

    小說的世界自有它浪漫夢幻的情節,但是在真實的人生裡,年輕人自以為是的享樂作風,很快地被自己高築的債台逼迫必須面對現實——「如何跳脫以債養債的惡夢?」

    理財專家博竇.薛佛的建議簡潔有力:「儲蓄。把賺的錢一半還債、一半存起來,讓工作有目標。」但顯然年輕的朋友沒有把這一席忠言逆耳的話聽進去。有的年輕人賴在家裡,寧可仰父母之鼻息也遲遲不肯獨立搬出去住;有的年輕人則傾向和爸媽一起購物。日本曾流行一時的「M&D」購物風,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解決之道。
     
      「M&D」指的是「Mother And Daughter」,即母女結伴逛街購物的消費趨勢。女兒看上眼的東西,由媽咪付錢買下,兩人開心地說:「雖然有點貴,但我們可以共用。」

    台灣地區的年輕女性,即使出嫁以後,還是希望住在和原生家庭比較近的地方,可以常回爸媽家吃晚飯、帶明天的便當。生了孩子也可以請媽媽當免費褓母,這些現象也是「M&D」消費模式的另一種版本。

    如果沒有父母支持,缺錢還債的年輕人只好靠瘋狂地打工、兼職度日。稍微把持不住的,就往網路援交、酒店公關、檳榔攤去解決財物的困難。面對別人異樣的眼光,他們卻覺得:「憑我自己的能力賺錢還債,有什麼不對嗎?」

    這樣的相對質疑,也算是振振有詞。年輕人的價值觀並非由自己扭曲,商業機制的炒作應該負起一部分的責任。年輕人的消費多屬於娛樂、通訊等附加消費,難以帶動具指標性的產業回春。激發年輕人的消費慾望,不但對經濟復甦沒有實質的幫助,反而很容易扭曲年輕人的價值觀。

    台灣北部有一位年輕人,覬覦父母的財產,竟結夥將親生父母殺害。還有一些實例是:年輕人伸手向父母要錢未果,一走了之,離鄉背井或選擇自殺。
     
        為迎合年輕人的口味,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,爭相製作娛樂節目,將具有深度的報導棄之一旁。連新聞節目都淪陷得十分綜藝化,主播和藝人一樣爭奇鬥艷。知名電視主播「削凱子」的事件,多少反映了年輕人好逸惡勞的價值觀,為了物質享受,常不擇手段。

    媒體一味地討好年輕人,以收視率掛帥,為的就是要爭取廣告商的青睞。迪士尼公司為首的美國廣播公司(ABC)新聞部,為了增加廣告時段的業績,曾考慮停播由資深主播卡波(Ted Koppel)主持的「夜線」(Night Line)新聞節目,並積極從CBS挖角賴德曼(David Letterman)的娛樂節目取而代之。即使「夜線」已經製播超過二十幾年,也無法抵擋商業的介入。雖然賴德曼受制於輿論壓力而放棄入主ABC夜間時段;但美國新聞界仍因為看到電視新聞沒落的警訊而憂心不已。

    再這樣下去怎麼辦呢?身為資深行銷顧問,我沒有能力阻止企業繼續向年輕人做過度的促銷引誘,對年輕化的消費趨勢也無法力挽狂瀾,只能借助這一篇小小的文章呼籲一下:「廠商要有良知,年輕人要有節制。」別做太多「殺雞取卵」的行銷,否則就是同歸於盡。

    我們究竟能不能擺脫過度消費的慾望糾纏呢?當研究調查指出:台灣一個人的平均消費,是世界其他人的 三點四倍時,呼籲「暫停消費」的主張無疑是一項重大的挑戰。一群愛護地球資源的人士,將每年的十一月二十四日訂為「國際無消費日」,建議大家在當天停止消費,學習用「以物易物」的方式換取生活所需,以免資源過度浪費。聽起來有點像是「飢餓三十」的活動,但重點在於節制花錢的慾望,不是食物。

    就算不考慮環保問題,回到自身的利益吧,風行全球的暢銷書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書中,作者羅勃特•T•清崎 (Robert T Kiyosaki)一針見血地指出富人和窮人的差別:「富人買入會幫你賺錢的資產;但窮人永遠只有消費性的支出,」他進一步說,「錢,要花在可以為你賺錢的資產上面,而不是透過消費變成一堆負債。」

    也許年輕人並無意讓自己成為「富翁」,但求本身能夠活得快樂盡興。不過,快樂究竟是什麼呢?畢竟,瘋狂血拼的快樂只是一時的。在法國造成轟動的電影「艾蜜莉的異想世界」提供了另一種思考——快樂是:幫助別人得到幸福。

    偶然的機會裡,女主角發現牆壁的洞裡藏著一個小盒子,她決定幫從前的房客找回這個童年時的寶物。在這個過程中,艾蜜莉學會關心生活周遭的人,幫助大家重溫快樂時光。她協助盲人過街,並像導遊般為他導覽城市風景。她替老太太遞送陳年信件,傳送溫情。她開放自己的心靈,終於找到了真正的快樂。

    原來,真正的快樂無須典當青春,就可以福至心靈地獲得。習慣向生命預支快樂的年輕朋友啊,走進青春的當鋪之前,請多三思吧。

    [ 轉寄 ] : [ 列印 ]

    This page has been view 1299 times
       
     

    城市電通
    6100 Corporate Dr. #300, Houston, TX 77036
    713-484-8181

    Home |  About eBao |  Events |  Member Support
    ©Copyright(C) 2003 by AmbitUSA. All Rights Reserved. All trademark ar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.
    This Website layout is designed by AmbitUSA